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今日正式发布《关于2025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为2024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幅度为2024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2%。这是我国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21年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预计惠及全国上亿退休人员。
本次养老金调整延续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但更加突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在具体执行层面:定额调整部分坚持普惠原则,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统一增加相同金额,确保基本公平。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试点“隐形补贴”政策。如北京对月养老金6813元以下人员每月增加30元,6813元以上人员仅增加15元,形成“双轨制”补贴结构,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托底作用。通过三重调整机制的协同,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退休人员实际增幅将高于2%的整体比例,有效缩小待遇差距。
2%的调整比例系综合考量物价波动与工资增长等关键指标后确定。2024年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2%,而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分别增长2.8%与1.7%。养老金涨幅既高于物价涨幅,保障退休人员实际购买力不降低;又与工资增幅保持合理比例,让退休群体适度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具体案例测算:一位工龄35年、月养老金8000元的退休人员,经工龄调整(35年×3元=105元)和养老金挂钩调整(8000元×2%=160元),月增加额约265元;而一位工龄20年、月养老金3000元的退休人员,经工龄调整(20年×3元=60元)和养老金挂钩(3000元×2%=60元),月增加额为120元。叠加定额调整和低收入倾斜后,后者实际增幅可达4%,显著高于前者3.3%的增幅。
202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5万亿元,支出6.8万亿元,当期收支平衡且累计结余7.1万亿元,相当于超过13个月的支付能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持续深化,2023年中央调剂资金规模达2716亿元,有效缓解了区域间基金压力。此外,全国社保基金战略储备超2.6万亿元,中央层面划转国有资本1.68万亿元充实社保基金,形成多层次保障网。
政策脉络彰显制度温度
此次调整延续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基本、重公平、可持续”的核心逻辑。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政策通过强化个人养老金制度配套(截至2024年11月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人数达7279万)、发展企业年金等多支柱体系,既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又提升整体养老保障水平。对退休人员而言,调整机制中隐含的“提低控高”导向,切实回应了中低收入群体对老有所养的核心关切。
各省区市正加紧制定本地实施方案,确保新增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人社部门同时建议低收入退休人员关注地方补充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政策,多渠道优化养老保障组合;挂钩调整强化激励机制,与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双挂钩,工龄每满1年增加2-3元,养老金基数按比例上调1.5%-2%,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导向;倾斜调整则重点聚焦两类群体:一是向养老金水平低于当地平均线的退休人员加大补贴力度,二是对高龄人员(70-79岁增加50-100元,80岁以上增加100-200元)及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额外补助,其中一线城市高龄补贴标准普遍高于其他地区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