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庄村:位于山东省聊城市,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葫芦第一村”。这个村子种植葫芦的历史有600多年,过去村民主要用葫芦做药瓢、容器和装饰品。现在全村超过8000亩地都种葫芦,有手捻葫芦、大瓢葫芦等200多个品种,产量占全国工艺葫芦市场的一半以上。村里几乎家家都靠葫芦挣钱,有的种葫芦,有的做雕刻加工,还有的开网店卖货,一年产值超过3亿元。
路庄人从明清时期就开始雕刻葫芦,现在这门手艺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有50多家手工作坊,老人用传统刻刀做精细花纹,年轻人用激光雕刻机做现代设计,产品包括茶具、摆件、首饰等上千个种类,卖到30多个国家。每年秋天村里举办国际葫芦文化节,游客能体验摘葫芦、画葫芦,还能吃到葫芦馅包子、葫芦叶凉菜等特色美食。
政府给路庄评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3A级景区”等称号,村里建了葫芦博物馆、体验工坊和主题民宿。去年路庄接待了50多万游客,光旅游收入就有6000多万元。现在村里正计划扩建加工园区,打算把葫芦产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得更紧密,让这个老手艺村走得更远。
《葫芦奇境·路庄》—中国葫芦第一村宣传片文案
【开场:晨光里的葫芦早市】
(画面:天未全亮,村口老槐树下人影攒动,扁担挑着葫芦的农户互相寒暄,箩筐里堆满未雕刻的青皮葫芦;灶台蒸腾热气,早餐摊老板娘掀开笼屉,葫芦形状的包子冒着白烟;镜头特写:布满老茧的手递过包子,铜钱落入陶罐叮当响)
旁白(方言老汉笑声切入,渐转为浑厚男声):
“路庄人的一天,是从葫芦开始的。
赶早市的挑夫、雕花的老汉、蒸包子的媳妇儿……谁都离不开这藤上的宝贝。(笑声)你问为啥?咱路庄人啊,骨血里淌的都是葫芦浆!”
【第一幕:藤架下的世代春秋】
(画面:老匠人弓腰教孙子握刻刀,孩子手抖刻歪了,老人哈哈大笑,用葫芦瓢舀水递给孩子喝;村妇坐在藤架下缝补旧衣,脚边堆着葫芦制成的针线盒;村口剃头匠用半个葫芦瓢当镜子,给客人刮脸闲聊)
旁白(温暖女声,背景音加入捣葫芦籽的咚咚声):
“雕葫芦的老张头总说:‘十岁学刻福禄寿,八十难雕尽人生’。在这里,葫芦是饭碗,是玩具,是嫁妆匣子里的压箱底,是家家户户门楣上飘着的红穗子……藤蔓连着血脉,故事结在架上。”
【第二幕:刀笔烽火与舌尖乡愁】
(画面:非遗工坊里,年轻学徒用烙铁烫出《水浒》人物群像,汗珠滴在葫芦上滋滋作响;镜头切到村办食堂大铁锅翻炒葫芦嫩叶,孩童踮脚偷吃刚出锅的葫芦糖藕;八仙桌上摆满“葫芦宴”——雕花酒葫芦、葫芦鸡蛋馅包子、凉拌葫芦丝)
旁白(中年男声,背景音加入油锅爆香声):
“路庄人能把葫芦劈成丝、酿成酒、雕成戏文里的百万雄兵!外乡人笑咱‘痴’,咱却偷着乐——这天地灵气结的葫芦,养胃,养心,养活了代代路庄人。”
【转场:暮色中的葫芦江湖】
(画面:夕阳染红打谷场,葫芦堆成小山,汉子们赤膊比赛“葫芦举重”;老太太们摇着葫芦形蒲扇,围观象棋局;流浪戏班在葫芦架下拉起幕布,皮影戏《葫芦娃救爷爷》引得孩童尖叫)
背景音: 忽远忽近的梆子声、棋子拍案声、爆米花机的“嘭”响,混着蝉鸣渐隐。
【第三幕:福禄人间的新旧对话】
(画面:染紫头发的女孩直播卖“盲盒葫芦”,背后爷爷默默给每个包裹塞手写福字;民宿老板娘用葫芦瓢给游客盛自酿米酒;暴雨突至,村民争相用葫芦瓢接雨水浇花,笑声混着雨声炸开)
旁白(轻快女声):
“当老手艺撞见新潮流,路庄人只是眨眨眼——葫芦能装酒,就能装咖啡;能辟邪,就能当潮玩。您看这新旧熬的一锅粥啊,咕嘟咕嘟,熬出个活色生香的‘福禄人间’。”
【尾声:万家灯火葫中藏】
(画面:星空下,村民将点亮的迷你灯笼葫芦放入溪流,河面浮起千百点暖光;镜头掠过窗户——新婚夫妻共雕“囍”字葫芦,学生趴在葫芦灯下写作业,老木匠给未完工的“巨无霸”葫芦雕刻盖麻布……)
旁白(沧桑男声,背景音加入夜虫低鸣):
“千年不过一藤长,人生难得几回葫。
路庄的葫芦里啊,不卖药,不装仙——
装的,就是老百姓的日子。”(渐隐)
【落版】
(画面从夜空全景下摇,定格在村口石碑“中国葫芦第一村”,碑下一只流浪猫蜷在葫芦形草窝里酣睡)
字幕:
山东·路庄——长在藤蔓上的中国
(背景音:呼噜声与远处隐约的葫芦丝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