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因认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存在“反以色列偏见”及推行“分裂性社会文化议题”,决定退出该国际组织。这一决定距离美国2023年重返教科文组织仅两年,标志着该国第三次退出这一成立于1946年的全球文化教育合作平台。
根据白宫副新闻秘书安娜·凯利披露的信息,美国总统特朗普认为教科文组织近年来通过《打击种族主义工具包》等文件“煽动文化对立”,其“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政策与美方倡导的“常识性价值观”相悖。美国官员特别指出,教科文组织将犹太圣地列为巴勒斯坦世界遗产的行为“带有明显政治倾向”,且该机构在教育合作领域“过度倾向中国”,损害了美国利益。
此次退出程序将于2026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美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表示,退出前将完成对教科文组织项目的审查,并可能以永久观察员国身份参与部分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此前两次退出教科文组织均引发较大争议:2017年首次退出时,美方指责该组织“管理失当且反以色列”;2023年重返后,美国曾缴纳拖欠的8000万美元会费以恢复成员资格。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退出折射出美国国内政治与全球治理的深层矛盾。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2月启动对教科文组织参与情况的审查,重点聚焦“反犹主义指控”及“对华合作项目”。与此同时,美国近年持续削减对国际组织资助,2024年提出将国务院预算削减50%,并取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拨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美国会费占比已从22%降至8%,但其退出仍可能削弱该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STEM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统筹能力。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呼吁成员国“坚守多边主义”,中国代表此前曾强调“应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而非对抗性退出”。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尚未明确表态,但普遍担忧此举将加剧国际文化合作碎片化。历史数据显示,教科文组织在1984年因美国退出一度陷入财政危机,直至2003年该国重返后才逐步恢复运作。
当前,美国国内对退出决定存在分歧。支持者认为此举可避免“主权让渡”,反对者则警告将削弱美国在全球教育科技领域的话语权。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指出,教科文组织近年通过设立上海STEM教育研究所等举措,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美国退出或错失参与规则制定的机会。
分析认为,美国此次退出既是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也暴露出国际组织在平衡大国利益方面的结构性挑战。随着全球教育合作需求日益增长,教科文组织如何应对成员变动、维持多边机制效能,将成为未来国际治理的重要议题。
这是美国自1946年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第三次宣布退出,距离其2023年重返该组织仅两年。
1984年:首次退出与“管理失当”指控
美国里根政府以教科文组织“管理混乱、腐败滋生”及“被政治化利用”为由宣布退出。彼时,美国批评该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存在资金滥用,并认为其决策过度倾向发展中国家。此次退出导致教科文组织预算缺口扩大,部分项目陷入停滞。2003年,小布什政府基于“加强国际文化合作”的考量,重新加入该组织。
2017年:特朗普首任期的“反以色列”争议
2017年10月,特朗普政府以教科文组织“长期针对以色列的偏见”为核心理由宣布退出。美方指责该组织将犹太教圣地希伯伦旧城区列为巴勒斯坦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并批评其“过度强调巴勒斯坦叙事”。此外,美国长期拖欠会费(累计超8000万美元)及对教科文组织改革进程不满,亦成为退出的推动因素。此次退出于2018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导致教科文组织陷入严重财政危机,多国联合注资以维持运作。
2023年:短暂重返与政策博弈
2023年7月,拜登政府宣布重新加入教科文组织,旨在修复美国在国际教育科技领域的影响力。重返后,美国缴纳了拖欠的会费,并参与STEM教育推广等合作项目。然而,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2月启动对该组织参与情况的审查,重点调查其“反犹主义倾向”及对华合作项目,最终推动此次二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