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媒网 2025年3月8日广州电(陈思) 在数字技术重构传媒业态的当下,高校如何培养“能实战、懂创新、接轨国际”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作为华南地区首所专门传媒类院校,即将完成转设的广州传媒学院(原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路径,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转设升级:从独立学院到区域传媒教育高地
广州传媒学院的诞生,标志着华南传媒教育格局的重大突破。其前身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形成以艺术学科为主导的特色体系,现有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等16个艺术类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的42.1%。2024年教育部批准其转设为广州传媒学院后,学校定位进一步聚焦传媒领域,目标直指“全国一流应用型传媒院校”。
转设后的学院将依托广州市华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产业资源,构建“传媒+技术+商业”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目前,学院已建成实景演播室、虚拟演播室等26间专业实验室,并与广东广播电视台、花都区融媒体中心等20余家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到行业的无缝衔接。
三维实践体系:破解“纸上谈兵”困局
“传媒教育必须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传媒学院院长张帅旗在近期赴河南广华汽车集团的访企活动中强调。3月6日,学院师生团队深入车企直播基地,通过考察新媒体营销场景、参与账号运营实战,将“课堂+企业+工作室”的三维实践体系落到实处。近三年学生累计斩获220余项学科竞赛奖项,包括“挑战杯”国赛银奖;专利成果转化:学生主导申请专利及著作权10项,涵盖虚拟主播系统、智能剪辑算法等领域;就业竞争力提升:播音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达98%,其中35%进入头部传媒机构。
校企共生:打造数字人才孵化器
在广华汽车集团的座谈会上,企业方直言“急需既懂播音主持又通晓数字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学院提出三大合作方向:
课程共建:将车企直播运营、短视频策划等真实项目嵌入播音专业课程;
双导师制: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如“新能源汽车品牌传播策略”课题;
创业孵化:依托创新创业学院,支持学生团队承接企业新媒体代运营业务。
这种深度合作不仅解决企业用人痛点,更让学生提前适应行业变革——数据显示,参与校企项目的学生平均起薪较传统培养模式高出28%。
国际视野与在地服务双轮驱动
学院同步推进国际化战略与区域经济服务:
全球资源整合:与多所海外传媒院校合作开发“跨文化传播”微专业,引入元宇宙新闻采编等前沿课程;
湾区服务赋能: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会展产业需求,开设“粤语主持与湾区文化传播”特色方向,学科带头人谭若风(原广州广播电视台总监)带领团队研发方言智能播报系统;
数字公益实践:学生团队为乡村振兴项目制作“农产品直播标准化手册”,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采纳推广。
未来展望:构建传媒教育新生态
随着四会校区2025年启用,广州传媒学院将形成“广州-肇庆”双校区联动格局。董事长陈香山透露,学校计划三年内实现三大跃升:
建设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培育3-5个省级重点产教融合项目;
推动“传媒+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硕士点申报。
笔者观察:在广州传媒学院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传媒教育正从“知识传授”转向“生态共建”。当高校主动拆掉“围墙”、企业深度参与育人全流程,这种产教共生模式或将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法则。蜂媒网将持续关注这一改革样本的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