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广泛,“谐音梗”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校园和社会环境中引发了诸多讨论。这种故意将某个字替换为形似、音近或义近的字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属于别字范畴,既误导了公众,也破坏了语言的准确性与纯洁性。
在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眼球,频繁使用别字、谐音字及仿拟成语等手法进行广告宣传,如“有口皆杯(碑)”的酒类广告、“乐在骑(其)中”的摩托车广告等,这些做法不仅违反了广告法规,更在无形中向青少年传递了错误的语言信息,对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回顾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各界已开始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通过“啄木鸟”等活动纠正错别字,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谐音梗”在网络上迅速流行开来,并逐渐渗透到校园中,如“菇凉(姑娘)”、“妹纸(妹子)”等词汇的广泛传播,使得学生们在语言学习中面临着更多挑战。
近年来,受网络文化影响,一些学校也开始跟风使用谐音字替换成语或惯用语,以追求所谓的“词趣”。然而,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校园语言环境的纯洁性,更可能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语言习惯,影响他们后续的语言技能习得。例如,成都某名校的微信公众号中频繁出现使用同音字篡改成语的主题活动报道,这无疑是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一种不负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连一些知名学校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小也未能免俗,在开学典礼等正式场合使用别字,如“‘兔’飞猛进,踔厉前行”等,这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不尊重,更是对学生语言教育的忽视。
规范使用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明确要求。在校园里,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纠正不规范用语现象。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不是所有流行的都是好的。就像新冠病毒的流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样,“谐音梗”的泛滥也可能对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教育,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中营造一个纯净的语言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青少年在正确的语言道路上健康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