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关于杭州徐女士在招商银行APP购买理财产品遭遇巨额损失的案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徐女士通过招商银行APP购买了价值100万元的招商财富管理的“新鼎明四期资管计划”,但最终仅收回了1.16万元的本金,损失惨重。
据徐女士透露,她于某一时段通过招商银行APP的手机客户端,直接支付了100万元用于购买该资管计划产品,并额外支付了1万元的手续费,总计付出101万元。该资管计划的投资方向为影视文化项目,资金最终投向了新鼎明影视公司背后的关联方。然而,由于后端影视投资私募基金无法收回,导致该资管计划无法按期清算本金和收益。
徐女士在资管计划存续期间,从未收到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关于投资风险的任何提示。直到2020年4月,她才在招行手机APP上收到公告,称因投资无法收回,资管计划无法按期清算。最终,徐女士仅收到了一笔1.16万元的回款,剩余98.84万元的本金及全部理财收益均未收回。
面对这一巨大损失,徐女士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她将招商银行、招商财富以及新鼎明公司起诉至法院。今年8月6日,杭州西湖区法院应招商财富的诉请,对与新鼎明有关联的两家影视公司启动了执行立案程序。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类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但其中不乏高风险产品。从徐女士的遭遇可以看出,投资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潜在的风险。招商财富管理的巨额“理财资金”在多个高风险影视文化项目上折戟,不仅让徐女士这样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也引发了社会对金融机构理财产品销售及风险管理的质疑。
对此,有专家指出,金融机构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加强对产品的监管,确保产品合规、透明,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金融机构还应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在风险揭示和客户教育方面,帮助消费者做出理性决策。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也应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避免盲目跟风。
此外,这起案件也再次提醒了投资者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在做出投资决策前,投资者应充分了解产品的投资方向、风险等级及收益预期等信息,并综合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截至目前,徐女士的本金依然未能完全收回,她仍在积极寻求法律途径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起案件也将继续引发社会对金融投资风险的关注与思考。
基金、股票、期货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