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8度,东经117.60度)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此次地震不仅让合肥市民感受到了明显的震动,还波及到了周边省市,尤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多个地区,如杭州、南京等地均有明显震感。
据地震台网数据显示,震中距离肥东县仅16公里,距离合肥市主城区约37公里。合肥市内瑶海区、包河区、庐阳区、蜀山区等多个区域均有震感报告。同时,地震波及的范围广泛,不仅限于安徽省内,还影响到了邻近的江苏省南京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等地。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表示,感受到了明显的震感,有的甚至表示晃动较为剧烈。
地震发生后,安徽省及合肥市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力量进行灾情核查和救援工作。同时,中国地震局也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密切关注震后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次地震震级较高,但截至目前,尚未接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在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广大市民对地震应急知识的普及和认知度提高。
此外,地震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市民纷纷表示,要加强地震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有专家呼吁,应进一步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应急避险能力。
总的来说,安徽合肥4.7级地震虽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恐慌和不安,但也再次提醒我们,地震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应对准备。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合肥的地质结构与板块特征丰富多样,地质结构与板块介绍: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地质结构复杂,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对水系分布有重要影响。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处为境西的牛王寨,海拔达595米。
合肥地区以广阔的波状丘陵地貌为主,岗地与坳沟交替分布,且岗地与坳沟平缓过渡,高差小。从工程地质条件来看,合肥地区对一般工程建设影响较大的50m以上的地层主要以粘性土和软质基岩为主,其中粘性土厚度约10~30m,以下为泥岩、砂岩等软质岩石。这些地层的具体特征包括上段粘土、中段粘土、下段粘土以及全风化层等,各层粘土均表现出较高的韧性和干强度。
合肥并不直接位于显著的地质板块交界处,但地处中国东部大陆板块的一部分,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