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起关于电信运营商套餐乱象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资费降档难、暗中增订套餐到诱骗用户升级资费,这些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暴露了运营商在管理和服务上的严重问题。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多方调查,手机套餐升档容易降档难已成为普遍现象。许多用户反映,在尝试降低套餐资费时,遭遇了重重阻碍。一位中国移动用户为了给家里老人办理套餐资费降档,耗时两个月,往返老家两次,期间甚至遭遇了资费“不降反升”的尴尬情况。类似案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累计投诉量已达数万条,显示出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除了资费降档难,运营商还普遍存在“暗中给用户增订套餐”的乱象。河南的刘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她发现自己中国联通的资费账单中多出了两个未订购的套餐,每月多扣20元。在与客服沟通无果后,她不得不通过投诉平台才成功取消了这些套餐并获得了退费。
此外,“诱骗”用户升级资费也是运营商的一大问题。广西的刘先生在咨询光纤网络搬迁时,被中国电信工作人员告知必须升级套餐才能保留原有服务。尽管他明确表示不需要更高的网络速率,但多次沟通无果,最终只能通过投诉平台才解决了问题。
业内法律专家指出,运营商在套餐升级和降档上的区别对待属于违约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运营商无权干涉或设置障碍。然而,由于现有规范性文件对运营商的约束有限,加之电信运营商的垄断优势地位,使得消费者在格式合同面前处于弱势地位。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加强监管、完善法规,并提升透明度。一方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应对电信服务合同进行备案审核,确保合同条款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运营商应主动公开套餐信息,定期向消费者发送消费单据,提高透明度。
同时,专家还呼吁消费者在面对套餐乱象时要勇于维权。当遇到不合理收费或欺诈行为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运营商套餐乱象的频发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监管、完善法规、提升透明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电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