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学界和舆论界迅速传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已失联两周之久。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更将人才、传媒与热点新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王晓峰,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卢迪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的杰出教授,在计算机安全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计算机安全CS ranking方向排名世界第一的学者,同时也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然而,这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却在3月28日突然失去了联系。
据报道,当天FBI特工突袭了王晓峰及其妻子马念丽位于伯明顿和卡梅尔的两处住所,并搬走多箱“证物”。而在此之前,王晓峰已经接到了校方未说明原因的解雇邮件。这一连串的事件让王晓峰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们感到十分震惊和担忧。
有媒体人士分析认为,考虑到中美竞争的大背景和王晓峰在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他的失联可能与所谓“间谍活动”指控有关。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特朗普政府时期发起的“中国行动计划”就曾以打击“中国学术间谍”为名,对不少华裔科学家进行了调查和起诉。尽管哈里斯政府上台后,该计划的执行力度和范围有所变化,但其对华裔科学家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王晓峰的遭遇无疑让许多美国华裔科学家感到心惊胆战。一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任职的华裔生物学家匿名表示,王晓峰的失联事件让整个华裔科学界都感到不安和担忧。同时,这一事件也对美国学术界和科研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质疑。
在王晓峰失联后,美国大学教授学会迅速致信印第安纳大学表达不满,要求校方恢复王晓峰的职务,并指责学校撤销王晓峰职务的做法未经“最高级别审查程序”。学会在信中强调,在被证明有罪之前,个人应被假定无罪,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在当前情况下,保护正当程序对于保护学术自由至关重要。
然而,尽管舆论哗然、质疑声不断,但FBI和校方至今仍未对搜查、解雇给出正当理由。这种沉默和回避不仅加剧了猜疑和不信任,也让共同治理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