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卖惨”套路逐渐失效,部分自媒体开始探索新的流量密码——“气死人不偿命”的剧本策略。他们精心策划家庭纷争、制造身份冲突,直指社会敏感议题,屏幕上的故事往往令人义愤填膺,恨不得“隔屏挥拳”。而屏幕另一端,观众则因愤怒而急于留言,手速之快仿佛生怕情绪无法即时宣泄。
这种为博眼球而“加戏”的自媒体行为,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微短剧中充斥着各类令人瞠目结舌的情节:保姆的残忍虐待、子女对亲母的暴力对抗、夫妻间的激烈冲突、被迫相亲的无奈……这些剧情不仅狗血至极,还频繁触发观众的负面情绪,让人在愤怒与不满中无法自拔。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剧情,却往往能引发大量网友的热烈讨论、点赞乃至转发。
这些精心设计的短视频,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显著的共性。它们紧跟社会热点,台词尖锐刺耳,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在选题和人物塑造上,它们擅长捕捉并放大社会矛盾,刻意营造紧张氛围,激发观众的负面情绪。特别是“恶婆婆”这一形象,几乎成了家庭微短剧中的标配,频繁出现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短视频往往模糊了“摆拍”与“真实记录”的界限。它们采用“日常化”的拍摄手法,剧情紧凑、演技逼真,让人难以分辨真假。这种高度的代入感,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极端化的价值观和信息,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舆论的割裂和偏见的固化。
要彻底整治这一乱象,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平台方也应改进算法机制、强化溯源管理,提高对相关视频和账号的甄别精度和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之地,让自媒体行业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