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于9月19日联合发布"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与"年度科学影响力"两部分,分别评估科学家长期积累的学术贡献及本年度内的科研表现。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引用数据,采用包括被引次数、h指数、hm指数、单独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引用数等多项关键学术指标,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排名前2%的学者,覆盖22个主要学科领域和174个子学科方向。
在榜单发布后,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自行宣布本校学者入围情况。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宣布该院六位老师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长沙学院官网显示,该校1位学者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8位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国民航大学公布9名学者入选榜单,其中4位教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8位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郑州大学入选人数持续攀升,共有68位教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较上一年度增加21人;217位教师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较上一年度增加75人。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一位硕士生李文鑫入选了"2025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该校官网刊文称,这位硕士生在攻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9篇SCI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7篇,热点论文6篇,获2024年度IOP高引用作者奖等殊荣,今年6月被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现已被厦门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此次榜单中中国学者表现亮眼,共有12374位学者跻身"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31685位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清华大学有746位学者入选该榜单,在全球大学中排名第四,仅次于牛津大学。南京大学周志华和腾讯张正友双双进入全球前1000名。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争相宣布"学者入选国际权威榜单",细心者发现这些被热捧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科学网博主王启云的研究显示,目前主流的学术榜单主要分为两类,但均被部分高校"掐头去尾"地宣传。一位不愿具名的985高校教授透露:"在我们领域,子学科前2%的门槛极低,有的只需3篇SCI论文就能入选"。比泛化榜单更离谱的是"付费上榜"的商业陷阱,某科技咨询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其推出的"全球杰出科学家榜单"明码标价:高校集体申报10人以上,每人仅需3000元;个人申报则需8000元,"保证入选并提供官网查询服务"。
高校对"榜单宣传"的狂热,反映了在当前"唯论文""唯排名"的评价体系尚未彻底打破的背景下,"榜单头衔"已成为高校争取资源、提升排名的"捷径"。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虽强调"破除五唯",但学术影响力仍是重要参考维度。某省属高校科研处处长透露:"评估时,'国际顶尖人才数量'是加分项,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榜单来凑数"。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头衔也成为高校吸引考生的"金字招牌"。
业内专家指出,学术评价应该看成果的实际贡献,而不是看榜单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表示:"学术评价应该看成果的实际贡献,而不是看榜单头衔。比如一篇论文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而不是它被引了多少次"。清华大学在2025年教师招聘中,已明确不再将"高被引科学家"头衔作为硬性条件,而是更看重候选人的"学术原创性"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场"榜单狂欢"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高校在发展焦虑下的浮躁心态,只有破除对"数字头衔"的崇拜,回归"质量为王"的理性,才能让学术评价回归本质,让科研创新真正扎根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