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苏州的王女士近日反映,她在"平安融易"借款后,五个私人手机号频繁遭遇暴力催收和短信骚扰,部分内容甚至夹带虚构的法院案件信息。王女士怀疑个人信息遭到非法窃取,因为这些手机号是办理宽带时赠送的号段,未曾在"平安融易"平台提交过。今年9月5日,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高铁新城派出所已就王女士报称的"被发送信息干扰正常生活"一案进行立案处理。
据王女士回忆,她于2017年7月22日通过平安普惠APP(后更名为:平安融易)共借款7200元。其丈夫韩先生表示,他曾帮妻子偿还各种小额贷款,但记不清当时是否完全清偿了"平安融易"的本息。被催收后,"平安融易"客服人员告知,王女士已偿还6859.61元,自2018年9月份后未再继续还款,还需偿还9739.02元,不过客服人员同时表示具体还款金额可以协商。
王女士介绍,自今年6月起,她陆续收到陌生手机号发送的骚扰短信,对方声称她仍有"平安融易"的借款未还。8月份,她名下的5个手机号又陆续收到106开头的带有"中国平安"抬头的催收短信,其中还夹带"平凉市法院"的立案字号和开庭信息。短信内容包括:"【中国平安】王**,法院申请的'限高令'已通过,据《出行管理条例》将48小时后暂停您的铁路/动车/飞机等出行业务。"
王女士此后多次收到来自私人号码的威胁短信,内容包括"就1000(块)没必要麻烦单位领导吧,还是说非要人尽皆知""相信你不可能为了这么点被影响一辈子,现在可以帮您以最低成本结清"等。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表示,2017年她借贷时只有一个手机号,后来办理的号码均收到了骚扰信息,她和丈夫质疑这些手机号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平安融易"相关工作人员9月30日上午表示,客户王女士在该平台总计借款7200元,已还款金额总计6859元(含本息),剩余本金2355元,目前客户已逾期1496天。对于王女士接收到的虚构法院信息催收的行为以及如何获取王女士多个手机号的行为暂不掌握,公司严禁这样的催收行为,目前已暂停与委托催收王女士的公司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沟通处理中。
王女士提供的与"平安融易"赵姓客服经理的聊天记录显示,赵经理称,"平安融易"目前委托的是深圳市思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展催收。"平安融易"一位张姓经理则回复王女士称,"公司未泄露您个人信息,我公司未虚构法院字号,我公司未通过任何形式获取您名下5个号码。"
针对短信上的法院传唤信息,王女士拨打了0933-12368诉讼服务电话进行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其收到的法院字号"2025(甘)初0104财保492号"中的"0104"是兰州市西固区法院的立案字号而非平凉市法院。兰州市西固区法院工作人员回复称该案号不符合西固区法院规格,当年财保案件号数量远未达上百号。平凉市法院也回复称不存在该立案字号,检索其姓名也未发现相关案件。
福建信实律师事务所律师罗彩霞表示,该短信系伪造案号,但目前来看,还达不到伪造法律文书的后果。如伪造公文,那就可能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若通过虚构案号等手段威胁、恐吓债务人,扰乱社会秩序,则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最高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催收公司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传播债务人的个人信息可能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催收公司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作为委托催收的公司对违法催收知情且未反对的,也将承担连带责任。
注:本文根据澎湃新闻、中华网、腾讯等媒体资讯整理而来。
蜂媒招聘网作为国内首个采用返利招聘模式的在线人力资源平台,始终坚持合法合规经营,除坚持免费向中小企业提供招聘信息发布服务外,将用户的网络浏览行为所获取的流量收益奖励给用户,用户的浏览行为就是收益的过程。让分享行为变成一种自发推荐行为,好的岗位分享也能为自身带来收益,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思维,能有效减少算法对传播的影响,营造风清气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