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打赏被列为洗钱方式,这一解读主要基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洗钱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实际发生的洗钱犯罪案例。以下是对此的详细解读:
一、背景与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司法解释中,明确将“虚拟资产”交易列为洗钱方式之一,而直播打赏中涉及的虚拟货币、虚拟礼物等即属于虚拟资产范畴。
洗钱定义:洗钱是指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之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二、直播打赏如何成为洗钱方式
资金流动隐蔽性:
直播打赏过程中,观众通过购买虚拟货币并兑换成虚拟礼物打赏给主播,这一流程中的资金流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被追踪。
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非法所得通过打赏的方式转移至主播账户,再通过各种方式提现或转移,从而实现洗钱目的。
虚假交易掩盖犯罪所得:
在一些案例中,网络主播与犯罪分子勾结,通过虚假交易的方式为犯罪分子清洗和转移犯罪所得。例如,犯罪分子在直播间内大量打赏礼物,主播事后将打赏资金返还给犯罪分子,或者主播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购买犯罪分子使用赃款充值的平台账户,再高价转售,从中赚取差价。
平台监管难度:
直播平台虽然对资金流动有一定的监管措施,但面对复杂的洗钱手法和庞大的交易量,监管难度较大。此外,一些平台可能存在监管漏洞或故意放松监管,为洗钱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案例解析
全国首例直播打赏洗钱案:
该案中,集资诈骗犯罪嫌疑人为转移隐匿犯罪所得,结识了网络主播,并指使其在直播间内打赏礼物。主播在明知打赏钱款系犯罪所得的情况下,通过提现、转账等方式洗兑打赏资金,为犯罪嫌疑人清洗和转移赃款。最终,警方成功抓获了包括主播在内的多名犯罪嫌疑人。
四、影响与应对措施
影响:
直播打赏成为洗钱方式,不仅损害了金融管理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还助长了上游犯罪的滋生和蔓延。
对直播平台而言,也可能因监管不力而面临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应对措施:
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完善资金流动监管机制,防止洗钱行为的发生。
提高公众对洗钱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洗钱线索。
加大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及其帮凶。
直播打赏被列为洗钱方式是基于其资金流动的隐蔽性、虚假交易的可能性以及平台监管的难度等多方面因素。为有效遏制洗钱犯罪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完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