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对外宣布,将研究并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以积极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这一决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严峻
据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16.1%,标志着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仍在持续加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如何有效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出台背景与目的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是基于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他指出,我国现行的法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然而,由于女性退休年龄相对较低,加之部分职工因从事特殊工种等原因提前退休,导致我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仅为54岁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2015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提升至76岁,城镇人口预期寿命更是超过78岁,部分城市甚至达到80岁以上。这一变化使得原有的退休年龄设置显得不再合理,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人社部提出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该政策将遵循“小步慢提、区分对待、分步实施、预先公告”的原则,确保政策平稳过渡。具体而言,将坚持每年只延迟几个月,通过相当长一个时期逐步达到目标年龄,以减少对社会的冲击和波动。
李忠强调,延迟退休政策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他指出,国外在延长退休年龄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如日本、韩国从立法到真正实行中间间隔了13年,美国甚至更长,这些经验为我国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就业市场影响有限
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问题,人社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李忠表示,从就业总量和结构来看,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是有限的。他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1年达到峰值后开始逐年下降,预计到2030年以后将出现大幅下降,平均每年减少760万人。因此,未来劳动力市场上将出现大量岗位空缺,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来填补。
同时,从就业结构来看,延迟退休主要影响的是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岗位,而新兴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则更受年轻人青睐。因此,延迟退休并不会对青年就业造成太大压力。
专家观点与社会反响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延迟退休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出的重大改革,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他强调,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推迟退休年龄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延迟退休政策也引发了部分公众的担忧和反对。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延迟退休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而另一些人则担心延迟退休会增加青年就业的难度。对此,专家指出,延迟退休政策将采取渐进式推进方式,确保对社会的冲击和波动最小化。
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虽然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政策目标,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