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发布了一项重大政策公告,决定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简称SFISF)”。这一新工具旨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的要求,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首期操作规模高达5000亿元,并视情况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
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公告指出,SFISF将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这一操作不仅有助于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而且通过“以券换券”的方式,能够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和信用等级。
据央行行长潘功胜此前透露,此举意在解决当前部分机构资产流动性较差的问题。通过与央行进行资产互换,这些机构可以获得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资产,从而大幅提升其资金运作效率和市场活跃度。值得注意的是,通过SFISF所获取的资金仅限于投资股票市场,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
业内人士表示,SFISF的推出标志着我国首个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正式落地。这不仅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数千亿级的增量资金,而且通过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此外,互换便利期限不超过1年,到期后可申请展期,抵押品范围未来也可能视情况扩大,这些操作上的灵活性均表明,SFISF未来将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央行通过特定的一级交易商开展SFISF操作,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已在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中。这表明,央行在推进这一新工具时,将充分借助市场力量,确保操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会长徐忠指出,SFISF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基础货币投放,不存在“扩表”,并非所谓的“央行下场入市”。这一操作原理与美联储的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类似,通过“以券换券”的形式增强相关机构的融资和投资能力,实现了流动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SFISF并非直接给非银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是通过资产互换的方式提升其融资能力。这一操作既符合现行《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又避免了直接扩大基础货币规模的风险。
总的来说,央行新工具SFISF的推出,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SFISF将有力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这一新工具的推出也标志着我国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未来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信息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及相关报道,旨在提供最新的政策动态和市场信息。读者在引用本文信息时,请注意核实相关数据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