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立陶宛外交部于近日宣布,要求中国驻立代办处的部分外交人员在限定时间内离开。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遭到了中方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
据了解,立陶宛方面在未给出任何合理理由的情况下,单方面将中方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要求其离境。此举不仅严重损害了中方的利益,也进一步加剧了中立关系的紧张氛围。众所周知,立方在涉及台湾的问题上多次触碰底线,严重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背弃了建交公报中的政治承诺,导致中立关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立关系降级的三年里,立方不仅没有寻求缓和矛盾,反而变本加厉地破坏双边关系,通过一系列举动挑战中方的底线。此次事件更是将这种挑衅行为推向了新的高潮。
对此,中方已明确表态,要求立方立即停止这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停止为中立关系制造不必要的困难。同时,中方也表示保留对立方采取反制措施的权利,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合作与竞争并存。然而,无论面对何种挑战,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都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希望即将成立的新一届立陶宛政府能够正视现实,顺应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为中立关系的正常化积累条件,共同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连白俄罗斯,南邻波兰,西濒波罗的海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
- 国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
- 国境线总长:1644公里
- 海岸线长:90公里
- 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气候,1月平均气温-1℃(维尔纽斯为-7.8℃),7月平均气温19℃(维尔纽斯为20.8℃)
- 立陶宛人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
- 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
- 1385年后立陶宛与波兰三次联合,1387年接受天主教为国教。
- 1569年依据卢布林条约正式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
- 1795年后逐步被沙俄吞并。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国占领。
-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
- 1939年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军事占领立陶宛。
- 1941年德苏战事爆发,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立陶宛被苏联吞并。
- 1990年3月宣布独立,1991年6月苏联承认其独立地位。
- 2004年正式加入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