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成为国内首个针对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高校。《规定》的出台旨在明确和规范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使用范围与原则,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引发了广泛关注。
《规定》详细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涵盖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结构设计、研究选题、研究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结论总结等关键环节。此外,还明确禁止生成或改动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禁止使用AI工具直接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毕业论文,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并禁止上传数据和图片到AI平台。
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定》细化了AI工具的使用边界,在有限的范围内鼓励学生使用AI工具。例如,在文献检索方面,AI可以显著提高效率,同时允许使用AI进行辅助的图表制作,但前提是不能改变数据的原创性。该负责人指出,所有的政策制定都与本科毕业论文希望考察的能力直接关联,如翻译能力,若直接使用AI翻译,则考察点不复存在。
复旦大学并非孤例,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相继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规范大学生对AI工具的使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明确学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标红相关内容,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20%。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下发了《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要求学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必须明确披露使用方式、细节,并在毕业论文中具体标注。天津科技大学则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
面对新技术的冲击,高校纷纷探索AI工具的使用边界,以确保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受影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不能替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建设,如基本的科研训练、文献检索分析、思想逻辑能力等。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孔林涛表示,AI时代的到来对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借助AI的力量作为重要辅助手段,但不能形成依赖,更不能让它占据主流。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AI工具的过度依赖已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有学生因使用AI工具完成毕业论文,导致查重率高达80%以上,作业质量大打折扣。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翎子指出,由AI完成的作业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让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精神。
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建议,学生应学会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厘清AI工具的使用边界。在涉及原创性、创新性的以及学科重点考察的内容时,学生应当学会独立思考。王翎子认为,技术变革的趋势阻挡不了,但学生的原创写作能力等核心技能不能丢。目前,各学院正在探索如何平衡AI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复旦大学此次发布的《规定》不仅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也为规范AI工具在毕业论文中的使用树立了标杆。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合理利用这一工具,既提高工作效率,又确保学生的能力培养,将是未来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