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近日就流量演员发展问题接受记者专访。他指出,演员若过度依赖“饭圈”经济,忽视专业素养与文化积淀,演艺生涯终将如泡沫般消散,“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而不是粉丝买多少东西支持”。这一观点引发业界对影视行业生态的深度思考。
“快餐式流量”难以为继,行业呼唤回归本真
冯远征直言,当前部分流量演员陷入“数据迷信”,依赖粉丝经济获取短期利益,却导致作品质量滑坡。他以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2》为例指出,该片导演耗时五年打磨剧本与制作,而部分真人电影因流量演员高片酬挤占制作成本,导致“剧本和特效沦为陪衬”。观众用票房投票的结果表明,缺乏文化底蕴支撑的“僵尸式表演”和“无表情演技”终将被市场淘汰。
针对近期热议的“晋江式演技”(即要求演员精准转化小说中复杂情感与角色身份),冯远征表示这并非创新,而是表演艺术本该具备的基本功。“我们年轻时就训练眼神、微表情和走位技巧,但近些年这些传统被流量和浮躁生态所遮蔽。”他认为,这一概念的“出圈”恰恰反映观众审美的进步与表演艺术的理性回归。
“精英式培养”破局:十年磨一剑方能立足
作为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以剧院人才培养机制为例,强调演员需敬畏职业、锤炼基本功。北京人艺推行“年度考核+剧本围读+学员实训”体系,要求青年演员从“打热水、跑龙套”做起,经历十年沉淀方有机会担纲主角。“台词功底是硬门槛,演员需无需扩音设备便能让剧场最后一排观众听清台词,但如今许多考生连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他透露,近年艺术院校扩招导致教学门槛降低,基本功训练被弱化,因此建议中戏、北电等顶级院校实施“精英式培养”,严控招生规模以提升人才质量。
科技赋能创作,但“温度”不可替代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的影响,冯远征分享亲身实践:曾利用国产大模型DeepSeek生成话剧剧本提纲,虽结构严谨但“缺乏人性温度”。他坦言,科技可辅助创作效率,但艺术的核心仍是“人的情感与思想”,“创作者需驾驭工具而非被工具左右”。这一观点为行业探索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提供了重要参考。
重构生态:演员、行业与观众需合力
冯远征呼吁多方协同推动行业变革:演员应摒弃捷径,深耕文化素养与演技;资本需减少对流量的盲目追逐,加大对剧本与制作的投入;观众则应理性看待演员成长,给予包容与监督。他强调,唯有回归“戏大于天”的初心,中国影视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冯远征的建言直指行业沉疴,其提出的“文化底蕴论”与“精英培养路径”为流量演员转型与行业升级提供了实践方向。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影视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价值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