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东北雨姐”为代表的多名头部主播因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问题被监管部门重罚,引发社会对直播行业“野蛮生长”的广泛讨论。这场从田间到屏幕的“翻车”事件,不仅暴露了行业监管的深层漏洞,更揭示了直播电商从草莽走向规范必须跨越的鸿沟。
事件回顾:假粉条牵出产业链黑幕
“东北雨姐”人设崩塌
凭借“战狼版李子柒”形象走红的“东北雨姐”,其直播间售卖的“红薯粉条”被检测出未含红薯成分,实为木薯粉条。辽宁省朝阳县市监局对涉事生产商开出671.76万元罚单,其所属公司也被罚165万元。事件导致账号遭全网禁言,拍摄基地人去楼空。
行业“翻车”成常态
数据显示,头部主播虚假宣传舆情占比高达44.76%。从“疯狂小杨哥”的假月饼到辛巴的“糖水燕窝”,直播间屡屡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绿色通道” 。
乱象背后:割裂的“人货场”链条
责任推诿的罗生门
主播称“只负责推广”,厂商咬定“宣传夸大”,消费者维权时往往遭遇“踢皮球”。中国人民大学专家马亮指出:“直播带货的‘人、货、场’看似一体,实则责任主体模糊不清。”
野蛮生长的代价
生产端失守:三无产品通过直播间绕开市场监管,如涉事粉条厂长期虚假标注配料;
平台审核放水:部分直播间未落实“虚构内容显著标注”要求,利用信息差误导消费者;
职业培训缺位:1500万网络主播中,许多人未经过合规培训便匆匆入行。
破局之路:给直播电商戴上“紧箍咒”
全链条监管出重拳
源头堵漏:加强生产企业抽查,对虚假标注、无证经营“露头就打”(如六河粉条厂被责令停产);
主播信用建档:推行“职业信用档案”,将虚假宣传主播列入黑名单;
平台连带责任:要求直播间留存宣传证据,方便事后追责。
消费者不再当“小白”
专家呼吁“货比三家”理性消费,用市场选择倒逼行业升级。有网友调侃:“以前看直播拼手速,现在得带放大镜查成分。”
职业化转型迫在眉睫
国家已将“互联网营销师”纳入职业大典,但当前行业仍缺系统培训。马亮建议:“校企合作培养既懂流量又守底线的新主播,告别草莽英雄时代。”
未来展望:从“赚快钱”到“拼长久”
这场“假粉条风暴”给行业敲响警钟:直播间不是法外之地。随着信用档案、全链条监管等制度落地,那些靠“割韭菜”生存的主播终将被淘汰,唯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持久战”。正如网友所说:“骗来的流量,终究会变成翻车的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