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红蛋糕品牌“慕叁山”因将保质期6个月的预制冷冻蛋糕冒充现做蛋糕售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该品牌部分门店仅配备冰柜,无现场制作条件,甚至存在篡改生产日期、隐瞒商品信息等违规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暗访“慕叁山”门店时发现,工作人员将冷冻保存的蛋糕原包装拆除,换上品牌定制的精美包装盒,并刻意隐去配料表、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例如,某门店宣称“提前一天制作”的蛋糕,实际生产日期为2024年12月18日,距今已近4个月。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蛋糕在运输过程中缺乏冷链监控,可能经历反复冻融,导致油脂氧化、微生物超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那么,在如此行业乱象——流量驱动的畸形竞争下,我们更想获得的到底是网红店产品所带来的情绪价值,还是产品本身的食用价值呢?
“慕叁山”事件并非孤例。此前,武汉某蛋糕店曾因售卖“早产蛋糕”(生产日期标注为次日)被曝光,店长以“员工失误”搪塞;山东德州卓乐食品厂更被查出使用变质鸡蛋制作蛋糕,菌落总数超标200倍,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双阳性。
这些案例暴露出网红食品行业的深层问题:
成本压缩至极致:劣质原料成本仅2元的慕斯蛋糕,标价可达68元,利润率高达97%;
监管套利空间大:通过代工厂模式规避责任,产品包装不标注真实生产信息;
流量逻辑扭曲价值观:部分商家以“ins风”“治愈系”为噱头,用饥饿营销和虚假宣传掩盖产品本质。
事件曝光后,德州市场监管局已责令卓乐食品厂停业整顿,查获2吨变质鸡蛋及成品蛋糕;武汉涉事蛋糕店也下架销毁问题批次产品。然而,消费者维权仍面临困境:食品开封后难以追溯日期真实性,商家常以“保存不当”推责,赔偿标准模糊。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开展为期半年的“净网行动”,重点整治虚假宣传与代工厂乱象。专家建议,应强制要求蛋糕包装保留原始标签,运输环节加装冷链记录贴纸,并推动门店展示后厨实时监控,让“现做”承诺不再沦为营销话术。
蜂媒招聘网认为,此次事件为传媒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部分媒体为追求热点,可能忽视对事实的深度调查,甚至被商家公关话术误导。传媒工作者需警惕“滤镜式报道”、对产品的“片面共情”、行业知识壁垒这些陷阱,从而让自己的作品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
当“慕叁山”的封条贴上车间大门时,食品安全的警钟仍在回响。这场风波不应止于热搜,而应成为重塑行业价值观的转折点——比起滤镜下的“网红爆款”,消费者更需要的是经得起良心检验的真材实料。毕竟,真正的治愈系美食,从来不需要用香精掩盖腐臭,更不该让消费者付出健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