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石窟,始于梁魏,续于隋,盛于唐,历代增铸,形成今天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近年来,巴中高度重视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利用,着力推动石窟文化的传承发展,全力打造“四龛福城”文化品牌,不断强化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全方位展现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历程。
石窟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为充分展现中国石窟文化的独特魅力,特举办四川省巴中市“四龛福城杯”石窟文化摄影(邀请)大赛,诚邀全国广大摄影家、石窟文化爱好者用镜头展示石窟文化的精彩瞬间,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将征稿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主办单位: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巴中市文旅集团、巴中市摄影家协会
协办单位:巴中市新闻传媒集团、巴中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作品不限于巴中境内并围绕中国石窟文化开展,包括但不限于石窟造像、石窟周边环境、与石窟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研究保护工作场景等,可与其相关联的自然景观、地理标志、人文历史、文旅体验、节庆活动等能够充分体现石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的元素结合,多角度展现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内涵。
即日起至2025年8月10日(以收到作品时间为准)
1.全国摄影工作者及石窟文化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2.重点邀请长期关注全国十大石窟及四川四大石窟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参与投稿。
金奖2名: 奖金10000元+荣誉证书
银奖5名: 奖金5000元+荣誉证书
铜奖10名: 奖金2000元+荣誉证书
佳作奖100名:奖金200元或同等价值文创产品+荣誉证书
1.相机、手机拍摄均可投稿。彩色、黑白不限,单幅、组照不限,组照每组限4—8幅(不建议自行拼版,组照视为1件作品),谢绝AI作品。
2.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作者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作者对投稿作品拥有充分、完全、排他的著作权。若出现侵犯第三方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其他知识产权或专有权利,其法律责任由投稿作者承担。
3.凡入选作品数字影像须保留原始影像文件(未经任何修图软件处理,含有拍摄机型、拍摄时间、拍摄参数等完整的原始数据)。如使用胶片拍摄的,应准备用数码相机翻拍的完整胶片(带有齿孔、编号或生产商标识片基)的RAW格式文件,主办方以作为判断该影像真实性的最终依据。
4.主承办单位有权以复制、发行、展览、放映、信息网络传播、汇编、公益募捐等方式使用获奖作品,并不再额外支付报酬,作者享有署名权。
5.对于足以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为,一经发现将立即取消入展资格。“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可能严重误导公众认知、具有欺诈性质等一切违反法律、道德、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情形。
6.不符合本征稿启事规定的,不能参选;已入选的,将予取消资格;主办单位有权收回奖金、荣誉证书等,并可在媒体上通报。
7.该展不收参展费,不退稿。
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评审,并加网络投票,最终以专家评分70%+网络投票30%,评出金、银、铜、佳作奖。
1.投稿作品文件命名格式必须为“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联系电话+拍摄地点+作者详细通讯地址”。建议作品命名控制在60字以内,拍摄时间、地点简明扼要,以免解压失败、或无法复制文档。如果作品需要说明(指单幅、组照说明、事件说明)或通信地址过长,可另建word/txt文档(文档标题:作品标题、作者姓名、联系电话),一起放在文件包内。
2.作品发送至统一投稿邮箱:470032399@qq.com,联系电话:13608249611(李先生)。邮件主题请注明“四龛福城”全国石窟文化摄影大赛+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始建于北魏时代,前后共用64年,分早、中、晚三期。昙曜五窟是其早期代表,布局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共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15尊泥质彩塑。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一千五百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西南约70千米的踏实河两岸。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开创于隋唐以前,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与莫高窟一脉相承,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南北长达1公里,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有2厘米。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多朝代400余年营造,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山中。洞窟多修成“崖阁”,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后秦时开窟造像,经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开凿重修,窟龛所处位置惊险,靠凌空栈道通达。
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公里积石山的大寺沟内。现存窟龛183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始建于西晋,西秦建弘元年正式建立,历经各代修复与扩建。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分南北两处。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因洞窟幽深击掌甩袖有回声得名。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是龟兹石窟艺术发祥地之一 。
巴中石窟群,包括南龛石窟群(南龛石窟、北龛石窟、西龛石窟)、水宁寺,通江的千佛岩。南龛石窟位于巴中城南,始于南北朝梁魏,盛于唐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窟龛176龛,造像2700余尊,有经幢、造像碑、题记等。城北北龛石窟:,始凿于初唐,现存窟龛34龛,造像348身。城西西龛石窟:,现存窟龛92龛,造像2118身。巴中县城东水宁寺现存窟龛27个、造像300余尊,是唐代石窟艺术高水平作品。通江县诺江镇千佛岩,始凿于唐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窟龛54龛,造像3000余身,题记6幅,碑2通。
广元石窟分布于四川广元市境内,以皇泽寺石窟和千佛崖石窟最为著名。皇泽寺石窟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寺内保存着从北魏至清代的石刻造像,其中唐代造像占大多数,其造像风格丰满圆润,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千佛崖石窟现存龛窟400余个,造像7000余尊,造像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佛教的三世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等,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开凿,历经隋、唐、宋等朝代不断营造 ,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位于四川安岳县,是四川境内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佛教造像为主,造像内容丰富,涵盖了佛、菩萨、罗汉等众多形象,且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安岳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延续至明清。石刻造像不仅有高大的佛像,也有小巧精致的小品,如卧佛院中的释迦牟尼涅槃像,长达23米,是中国最大的唐代全身卧佛造像。毗卢洞的紫竹观音像,姿态优雅,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其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是安岳石窟的经典之作。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大足石窟始凿于初唐,历经五代、两宋,至明清都有建造。宝顶山石刻是大足石窟的代表,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主持开凿,以大佛湾为中心,有造像万余尊,如“牧牛图”“地狱变相图”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世俗化特点,以生动的雕刻艺术形式宣扬佛教教义,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其规模宏大、题材广泛、技艺精湛,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