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杭州公司最近因为一场校招风波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事情是这样的:一名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爆料,说自己在参加格力校招时遭遇了招聘人员的辱骂,还被承诺的“管理岗”工作内容完全不符。原本说好的“储备干部”最后成了流水线上的“打螺丝工”,每天工作12小时,工资扣除住宿费后只剩四千多,这让不少学生觉得被公司骗了。更让人生气的是,当有学生在招聘群里质疑时,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张某劲直接开骂,说“我们村里的狗都比你吃得好”,甚至把学生踢出群聊。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迅速引发热议,很多人开始质疑格力招聘的诚信问题,甚至翻出董明珠之前“不用海归”的争议言论,认为这家公司对人才的态度有问题。
事件刚爆出来的时候,格力官方一直没出面回应,这让舆论越来越发酵。网友们纷纷吐槽格力“画饼”“欺负学生没经验”,还有人翻出之前格力校招时承诺的住宿条件、转岗政策,结果发现实际和宣传差得十万八千里。有人翻出格力招聘群里的工作安排表,发现所谓的“管理岗”根本不存在,大部分学生都被分到一线流水线,每天重复机械劳动。更扎心的是,有学生对比了同在杭州的富士康,发现格力给出的待遇和工作强度甚至不如富士康,这让很多毕业生觉得被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其实这次事件暴露了格力在招聘流程中的大问题。首先,公司在宣讲会上说的天花乱坠,什么“专业不限”“晋升通道清晰”,结果实际招聘时却对专业卡得很死,机电类以外的学生根本转不了岗。这种“打脸”操作让学生觉得企业毫无诚信,甚至有网友调侃“校招套路深,学生防不胜防”。其次,招聘人员的素质也堪忧。张某劲作为公司代表,在群里用侮辱性语言攻击学生,不仅暴露了个人职业素养的缺失,更让外界质疑格力对员工的管理存在严重漏洞。有学生发现,这个张某劲根本不是格力正式员工,而是第三方中介,这让很多人怀疑格力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外包乱象。
事件在网上传开后,格力一开始选择了沉默。这种“冷处理”反而让舆论失控,各种猜测和谣言满天飞。有人翻出格力之前和海归的“恩怨”,说公司存在地域歧视和学历歧视;还有人质疑格力内部管理混乱,校招团队和中介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直到几天后,格力才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声明,但内容避重就轻,既没有给涉事学生道歉,也没有解释清楚承诺未兑现的原因,结果被网友批评为“毫无诚意”。
对比其他企业的危机处理,格力的表现确实显得笨拙。比如去年海尔某产品出问题,他们当天就公开道歉并赔偿用户,反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再比如特斯拉遇到刹车问题,虽然也引发争议,但至少愿意公开数据接受检测,而不是装聋作哑。格力这次的处理方式,就像往油锅里浇水——越扑腾火越大。最直接的后果是品牌形象受损,很多应届生表示“再也不投格力简历”,甚至有企业HR在朋友圈调侃“格力这是帮我们筛选人才呢”。
要解决这场危机,格力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首先,立刻站出来给个明确说法,别再用“正在调查”当挡箭牌。该道歉的道歉,该赔偿的赔偿,别让学生觉得维权无门。其次,把招聘流程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特别是和第三方中介的合作,必须严格审查资质,避免再出现“冒牌员工”坑害学生。最重要的是,得从上到下改变对求职者的态度。董明珠之前说“不用海归”虽然是为了企业安全考虑,但这种“一刀切”的言论容易伤了人才的心。企业招聘不是搞地域对立,而是要靠实力和诚意吸引人。
说到底,这次事件给所有企业敲了个警钟:招聘不只是招人,更是招口碑。年轻人现在找工作特别看重企业的价值观,如果企业一边喊着“以人为本”,一边用套路忽悠求职者,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格力要想挽回形象,光靠公关危机处理不够,还得从管理机制上动真格,让招聘承诺真正落地,让每个求职者感受到尊重和公平。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企业的每一个举动都在被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走得长远。